杜氏族讯
2013年第43期 总第 132期
《中华全国杜氏总谱》、《杜氏家谱研究会》编辑部 编
杜文堂校正族谱原叙
余家京兆西秦人也,按其世纪系出中天帝尧之裔,稽周之世始自杜伯。相传秦汉晋代类多名臣。迨唐朝西安咸甯(宁)县,我先世如晦公为开国元勋,名标青史。其后审言、子美(杜甫)、牧(杜牧)之诸祖,才名震世指不胜屈。及吾祖东山公,由粤西(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徙(搬家)江南广德州东门城内儒林坊(广德州,明朝的一个州级行政区划,隶属于南直隶。元朝称为广德路,直属于江浙行省。明朝洪武元年,改为广兴府。洪武四年九年,改为广德州。洪武十三年四月,因州治广德县省入,后直属于南直隶)。至七世祖讳(【??】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子龙生一树公,入籍山西太原。树公生子九:先开、先成、先发、先达、先明、先朗、先京、先都俱进士,先马举孝廉(洗马,秦置,汉沿置,亦称先马、前马,为太子太傅的属官。太子出行则前导。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太祖先开公复徙(搬家)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李家村生俸爵公。爵相传十八世科第蝉联。继有石公生子三,长(长子)应举授兵部侍郎,次(二儿子)应科、(三儿子)应暹同榜进士。宋末应举公迁居湖北黄州麻城孝感乡杜家岗。复生启圣、启贤两祖,均为黔(贵州)云臬司。圣公之子鸿儒、鸿鹄任云南曲靖太守,儒任福建章州刺史。贤公之子继昆 继鹏封为左右通司。解祖后继昆祖入贵州贵阳府中街大十字。继鹏吾祖入西蜀普州老人沟白鹤寨。噫哉!宗庶繁衍以致各分散处,故兴都祖入黔江,兴基祖入洪雅,兴业祖入长寿,兴仁祖入彭水,兴义祖入遵义,兴孝祖入綦江,兴隆祖入华阳,兴普祖入内江,兴宗祖入涪州,兴裕吾祖仍在普州老人沟。仅存家谱残篇,乃元顺帝检讨赞公一帙。破锅分袂并志诗以垂留今日。余生其际,恐失所传,故创此帙,以为后来者法。凡在谱中,千百年后,子孙相聚或富或贵或贫或贱,当念一脉承传,勿忘木本水源,讵以同姓不宗而称谓各别。今日余纪以书,异日仍归一本。此吾之所后望也。夫时
正德四年春王正月中浣吉日
赐进士出身知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嗣孙 文堂敬撰
注:贞观五年(631年)四月,杜构在登州、莱州海域剿匪时,左腿筋被针梁鱼嘴戳断[1],助渔民钓针梁鱼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贞观十七年,杜荷建议太子兵变,谋反失败被杀,因弟杜荷的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边野。
破锅杜家族史初探之一
杜赞破锅杜鼻祖。杜赞父子生死离别之际发生的破锅故事、志别诗很悲壮、感人;在杜氏家族,特别是四川杜氏族人中流传很广。从元末至今杜赞的子孙繁衍于川、黔、渝、鄂等省市,以川、渝最多。由于记载家族史的老谱在明末清初的战乱、灾荒等劫难中,多以流失、损毁,以至亲族之间音讯隔绝,昭穆失序;随着苍桑变幻、时光流泻,我们与祖宗的距离愈来愈远,以至忘却了祖宗的根源。现在摆在“破锅杜”各系子孙面前有三个重大历史问题必须探究,一杜赞上面的祖系及相关历史,二杜赞本人事绩,三杜赞后裔情况。
研究这些问题,目前我们占有的资料寥寥无几,仅有杜氏合谱中数篇文章。清朝同治8年(1869年)合川举人杜培庵联络合川、江北、邻水、岳池、武胜、广安六县杜氏族人联合修成十二卷《杜氏合修族谱》。其中第一卷专刊各县支族此前老谱中的序言,计37篇。其中杜文堂、杜有年、杜嵩山、杜方栢、杜培庵等六人的序言传出了杜赞祖系及其后裔的珍贵信息(详见附件一1-5页),史料价值最高,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主要依据。
一、建立必要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但是这些古文言简意赅,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无明确记载,人物记叙也非常简略,这对考究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研究中我们确定了必要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中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结论,无法做到定量分析。(二)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的辩证法。即当时的人物、事件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和人物、事件所处的小环境中去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做到分析有理,论证有据,利用古籍上的支言片语来破解祖先的秘密,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切忌运用数百年后变换了的时空观念(例如今天的观念)来考查古人古事。(三)弄清各氏族世系传承中代数与时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广安县邓氏、蒋氏、杜氏及邻水杜氏的家谱作了大量研究。发现在某一个时段里,每一代的平均年龄(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代平年龄吧),各氏族大体上相同或相近。不同的时段里,代平年龄是不相同的。具体情况:
唐朝杜甫(712-779)的后裔杜莘老生于1107年殁于1164年。查资料知从杜甫到杜莘老共14代,其代平年龄是(1164-712)÷14=32.3岁/代。
明朝至清初入川始祖,从其出生年算起至目前幼童止(统一算成2000年),其家庭代平年龄为30岁左右 (多数在30岁以上) 。
清朝中叶入川始组从他们的出生年岁起到目前2000年止,其家庭代平年龄为25-28岁。
清末某祖先的出生年到目前2000年止,该祖先以下的代平年龄为21-25岁(注:详见附件二)。
由此可见,古代人代平年龄基本是30岁以上,现在人(1919年后出生者)代平年龄基本是21-25岁。20岁以下极个别。
代平年龄与人口的发展速度有关,人口发展速度又与社会经济情况、社会安定、灾祸、战争等因素有关。我国从汉代到清初全国总人口一直停留在五、六千万人之间。之后人口发展很快。(注1)清乾隆14年(1749年)统计全国有一亿七千万人,到了嘉庆17年(1812年)为三亿六千万人,63年间翻了一翻多(这恰是康、雍、乾盛世之后)。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4.1亿,民国时期为4.7亿……解放后50年代是5亿,到现在六十多年发展到13亿多,人口增加到两倍半。所有这些情况都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升有关。显然古代人的代平年龄很大(一般30岁以上),到了近代、现代人的代平年龄越来越小,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所致。
掌握了代平年龄规律,就可利用这个规律去研究古人世系传承情况和他们所处的年代。
二、杜赞的上溯祖系
明朝进士杜文堂(曾任浙江省山阴县知县)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主修成《杜氏族谱》(已失传),并作《校正杜氏族谱叙》(即序言)。文中记叙了他家祖系序列。为了一目了然整理成人字表(附件一1-2页)。
文堂表显示杜东山上、下代数缺失不清。其上系有各种说法。
一日:杜东山就是杜甫之孙杜嗣音。(此论不实)
《宋史•杜莘老传》称杜莘老是杜甫13代孙。宋人王十朋撰《杜殿院墓志》云:
“杜陵先生(指杜甫-笔者)以诗鸣于唐……先生之子曰宗文、宗武。宗文之子居蜀之青神,号东山翁。东山翁生礼、僖宗时为谏官,礼生详、详生晏、景福(唐僖宗年号)为侍御史。公(指莘老)侍御史(指宴)八世孙也。又以谏显为宋名臣,于少陵有光矣。公讳莘老字起莘,曾祖某、祖某、父某……皆潜德不仕,而以儒名家……”按上述内容列表;杜甫-宗文-东山翁-礼-详-晏……-莘老。据杜甫的其他资料载:杜甫生二子,宗文、宗武,宗文生独子嗣音,宗武生独子嗣业。公元770年上年杜甫携宗武嗣业父子,去鄂访旧友崔伟,不幸客死岳阳……宗文、嗣音留川在梓州(今三台县)守母(杨太君卒于763年春)坟墓,常往来于成都草堂与三台之间 (注2)。可见东山翁与嗣音同属一人,嗣音是辈名,东山翁是字号,且后代居蜀之青神。而破锅杜先祖,杜东山先居粤西后徒迁江南广德州(今安徽广德县),在此繁衍了五代,六代孙子龙迁往太原……从未提到哪一代在蜀川。经考证杜东山是东汉时期人,故杜东山不是杜甫之后,东山翁不是杜东山,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二曰杜东山是杜澄甫之后。(见合川资料29页)查资料澄甫是杜甫的19代孙(是宗武、嗣业之后裔)。杜甫生于712年,以此年为起点,若代平年龄为30岁,则30岁×19代=570年 570年+712年=1282年,公元1282是元朝初期。故澄甫是元朝初期人。而杜东山经研究是东汉中期人(见后两页),两人不相干。
对杜东山是何朝何代人也有二种说法。
一是达县文史学院教授杜松柏著《杜氏发展简史》(注:3)称:“远祖杜东山在中唐懿宗时(公元860年)左右由粤西迁到江南广德州东门内儒林坊,东山公当宰相之后”。此说无依据,无法考证。
二是根据杜文堂《校正族谱原叙》及杜有年《增修族谱叙》两篇序言,研究推断,杜东山应是东汉中期人。其理由:
有年序言云:“……至宋神宗时,石祖生应举公徙居湖广麻城……”两篇序言综合可知,杜应举在北宋神宗年间(1608-1085年)作兵部侍郎(相当今国防部副部长)。从庠生到举人到进士再到兵部侍郎没有30年以上的年龄是不可能的。假设应举是1070年任兵部侍郎时年为30岁,则他生于1040年,假设1080年任兵部侍郎时年30岁,而他生于1050年。从定性分析看这两个出生年份任取一个皆可。取他生于1050年作标杆数,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杜东山是何时候的人了。
根据文堂表从杜石起到杜东山止,共29代(杜应举生于1050年,在1050年前应举未出生,故代数从杜石算起,时间反推从1050年算起)根据古人代平年龄在30岁以上。
若取代平年龄为32岁,而32×29代=928年,从1050年上推928年1050-928=122年,公元122年是东汉中期,故杜东山是东汉中期人。
还有一个论证办法——对比。杜预系、杜东山系都是古老而后代延绵的家族,可比性强。杜预(222-285),杜甫(712-770),杜莘老(1107-1164)此三人的生卒年岁绝对准确。试看该家族几个时段代平情况:
杜预-杜甫14代,代平(770-222)÷14=39岁/代
杜预-莘老(14+13)共27代,代平(1164-222)÷27=34岁/代
杜甫-莘老共14代,代平(1164-712)÷14=32岁/代
据此古人代平在不同的时段里是不同的,越古代平年龄越大,因而研究东山处于何年何朝代就困难了。但可对比:
已知东山后裔杜应举生于1050年,杜预后裔莘老生于1107年,若代平取32岁/代,则莘老比应举晚生57年(晚生1.78代),若莘老上退1.78代人就与杜应举代数持平了。这时,杜预系应是(27-1.78)25.22代了。而东山-杜石系是29代两者差(29-25.22)3.78代,即杜东山比杜预大3.78代-早生3.78代,若代平为32岁,则3.78代为120.1年,即东山比杜预早生120年,那么东山应生于(222-120)=102年,公元102年是东汉中期,故杜东山是东汉中期人。
若文堂序言中东山后缺5代,奉爵后缺18代是准确的,那么杜东山绝不是唐朝人,而是东汉中期人。缺5代、18代两个关键数字是否有误,再无傍证。
附件一:剖锅杜祖系历史珍迹
附件二:韩代表
注1:见《中国古代史纲》374页;
注2:见《杜氏合修族谱》首卷79-82页《甫公入川发祥考》一文;
注3:见2012年出版的达县《杜氏族谱》122页。
杜淹的长子杜敬爱,事迹不详,
二子杜敬同,任中书舍人,封东阳公,
小儿子杜爱同,任易州(治所在今河北易县)刺史。
杜敬同之子杜从则任工部侍郎,
而杜从则有三个儿子:长子杜自远,
次子杜昌远,
小儿子杜志远。
杜自远之子杜繁,
杜昌远之子杜倚任左卫将军,
杜志远的长子杜俾任易州刺史,
次子杜儋。
杜繁的长子杜佐任大理正,
次子杜蔚。
杜佐的长子杜元颖,唐穆宗时任宰相,
次子杜元绛,任太子宾客。
元颖之子不详,
长孙杜审礼任京兆少尹,
次孙杜敏求,
少孙杜延雍;
杜元绛之子不详,
孙子杜审权字殷衡,相继任唐宣宗、懿宗的宰相。
杜审权的长子杜让能,相继在唐懿宗、唐昭宗时任宰相,
次子杜彦林任中书舍人,
三子杜弘徽任吏部尚书,
小儿子杜用砺。
杜让能之子杜光义事迹不详,
次子杜晓,任膳部郎中、翰林学士,五代时任前蜀宰相。
这个家族共出了6位宰相,地位荣贵,人口兴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