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房祖祠俗称“城祖祠”。位于西陇老寨西南方,坐南朝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气势雄伟壮观。祖祠为二进式四点金格局,开龙虎门,双回廊,一亭二厅。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杜以韬兄弟三人为纪念先严阳江总镇杜宗城合力而建。至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
因年久失修,又因“十年浩劫”的破坏,祖祠残破不堪;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在杜光怀等裔孙的倡议下于2003年祖祠得以重修,并于2005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举行入祠晋主仪式。
杜氏房祖祠雄伟壮观,面堂开阔,红桁紫桷,雕梁画栋,工艺精细;虫鸟花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屋顶琉璃瓦,金碧辉煌,令人肃然起敬。
屋顶上有象征“出将入相”的狮、象瓷雕和吉祥物麒麟瓷雕。
站在祖祠前的大埕上,门楼两侧挂着:“城风巩固,祖德流芳”对联,大门顶“杜氏房祖祠”五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
大门两侧的门肚上刻着对联:“淡泊明志,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忠孝节义”;大门两侧屹立着一对庄严肃穆的油麻石鼓,壁肚上画有象征“书香门第”的“梅兰竹菊”浮雕;走廊上竖着写有“杜府 阳江总镇”字样的大灯笼,格外引人注目。
两扇大门画有秦琼、尉迟恭守门神像,端庄大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走进大门,大门内匾额刻着“垂裕后昆” 四个大字。“垂裕后昆”出自《旧唐书·李勣传》:“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意思是为后世子孙留下功业或财产。站在用石板铺成的天井上,抱印拜亭和大厅一目了然。
拜亭上有双凤朝阳和八骏图瓷雕,拜亭里悬挂着“明经”匾额,地板用红砖铺设;大厅为传统的祠堂样式----台梁式木石结构,红桁紫桷,三载五木瓜。大厅正后方高悬着本祖祠堂号:“事存堂”。
“事存”一语选自《增广贤文》“行事存德,莫问前程”之句。意为告诫子孙后代做人要以德为先,不管别人怎么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子孙后代要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才对得起祖宗在天之灵。
堂号下方是祭床和“金玉满堂”大香炉,正前方是古香古色、端庄典雅的神龛,神龛四周镂空雕刻着“二十四孝”,人物生动逼真,刀法熟练流畅,充分体现了潮汕精湛的雕刻艺术。神龛正中上位供奉着“钦赐阳江总镇讳宗城杜公”及子孙六代神主。宗城公育三子,分别为以颖、殿庸、以韬 。自宗城至今已传了十三代人,现人口有一千多人。
杜宗城是当时有名的孝子杜振林的长子。清乾隆《普宁县志》孝行篇记载:“杜振林,字大木,童时习读辄成诵,十八游胶,庠试皆优。母早丧,事继母至孝,尝值母疾,勤事汤药,衣不解带,午夜自祝于天,愿以身代。适家人窃听。闻其情词哀切,止之曰:前娘还君一身,何以为继母者代?振林曰:吾惟不获事我母,奈何有母而敢爱吾身。诸弟皆庶出,抚之无有异亲。分财帛则多予,置产业则均分,至老怡怡无语言相忤,都人士佥以为闵子之徒。”因振林公孝行可嘉,为弘扬祖德,在城祖祠建成之后,众裔孙都提议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在这里合族共祭振林公。
杜氏房祖祠在清代至解放前,除了作为宗族祭祀。议事的场所外还是西陇教育的摇篮。据悉,在清代,宗族聘请教师于此教导族内子孙,民国时期作为西陇承先学校的分校,为西陇培养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杜氏房祖祠裔孙杜光怀介绍,这座祠堂有四大突出的特点::
一、楹母。
1、宝。过去虽有口传,但在重修时才证实,横跨祖祠大厅的楹母从到都尾是空心的,这种楹母称之为“通心龙”是极其珍贵的;
2、楹母大。原木成年人骑马坐,双脚都触不到地面,做成楹母时先做成四角后削成八角再做成圆形,做成楹母时直径还有40多厘米;
3、楹母来历奇。相传,先祖建造城祖祠时打听到潮安有这样一根空心奇木便前往购买,可这时当地也有人想来购买此奇木,双方争执起来,最后闹到官府“打官司”,双方相持不下,互不相让,这时这位先祖灵机一动来到理发店理发,等头发理完,顺手就给了理发师五十个白银。
这个消息传到对方,对方心想“他理一个头发就给了五十个白银,在这“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时代,凭我的财力能争得过此奇木吗?”想罢便知难而退,于是这宝梁便被建城祖祠的后代买下了。
二、拜亭。多数的祠堂的拜亭都是二滴水的,但城祖祠却构筑了三滴水。据说,要有一定的官阶才能建三滴水,因祖上有“阳江总镇”官阶,才免追究。
三、规模超大。据传城祖祠比同期四邻乡已建的祠堂都大。据说,有人赌注,用面线绕祠堂一周,在“日食斗量”的旧社会一个成年男子还吃不完。可见这个祠堂之大。
四、后厅屋脊通常都是一脊贯梁,唯城祖祠因为跨度大,筑成三脊相连。
现祖祠里还存放着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5年)普宁知县旌于宗城公曾孙媳的木质匾额-----“德并敬姜”匾。(原悬挂于祖祠侧厅)此匾现为珍贵的考古文物,祖祠理事会将重新复制一方悬挂于祖祠将此古匾永久珍藏保存,让祖德永世流芳。
在西陇城祖祠(杜氏房祖祠)不显眼的一角存放着一块木制古匾。这块古匾品相较好。
虽然古木匾的下面几个字已经很难辨认,但至少在普宁,这样的匾额是难得一见的!当我们见到这木匾时候,我们为之惊叹!因为它居然躲过了那个年代的劫难!据祠堂管理人员说,这木匾是解放前拿去铺楼棚而无意保存起来的,直至前几年重修老屋时才发现。但由于此匾存放年代久远,今也已有些残破。
属于这个祠堂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古匾额是什么时候的,除了几个大字之外,也看不大清这块匾额里其他较小的字,我们经过仔细的辨认,基本看得清这块古匾上面的字,左起分别是:
赐进士癸酉科解元文林郎知普宁县事张讳宗 崑 ;
普宁县儒学训导署教儒事云讳XX为
德并敬姜
太学生杜钦著 (或为茗) 之
母太儒人清富林氏立
(X代表认不出来的字,后来在清光绪的《普宁县志稿》查到此人为云志铤及时任普宁县事的张宗崐) ,清光绪《普宁县志》载:
张宗崑:湖北咸宁进士,乾隆十九年任(普宁知县)(任期只有一年)
云志铤:文昌岁贡,乾隆十九年任普宁训导(训导----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任期至乾隆二十五年)
从光绪年间的《普宁县志稿》的记载,我们可以确定这块木匾是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55年)的东西(因为张任普宁知县只是乾隆十九年这一年),也就是说这块木匾至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了。那么这块木匾的“德并敬姜”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敬姜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大夫公文伯的母亲。名字叫戴。《列女传》在《鲁委敬姜》这篇文章最后的颂中说:文伯之母,号曰敬姜,通达知礼,德行光明,匡子过失,教以法理,仲尼贤焉,列为慈母。这真是个极高的评价。敬姜是鲁国公父穆伯的妻子,可是很不幸穆伯早死,她独自含辛茹苦带着儿子度日。她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将儿子教育成为了鲁国的栋梁之材。但她却没有坐享奢侈豪华的生活而是她仍然每日操作不停,据说:有一天,公文伯朝见鲁君后回家,看到母亲正在绩麻,就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您还要绩麻,季孙看了会生气的,以为我不能侍奉您老人家哪!敬姜听罢儿子的报怨,训诫道:“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她认为,上自天子、诸侯、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须劳动,或劳心、或劳力,才能政清人和、国泰民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敬姜阐发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勤勉不怠国则兴;逸乐怠慢国则败。敬姜的诫子家训是载于《国语》上的有名的家训,敬姜因这篇出色的《论劳逸》之文成为有名的贤母。
综上所述,“德并敬姜”意思是说,(杜钦著之母清富林氏有与敬姜一样的德行。)
这块匾额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清乾隆年间,杜钦著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之后与儿子相依为命,含辛茹苦的把儿子抚养成人,因为她教子有方,杜钦著不负母望,终于考中功名。本来,杜钦著的母亲可以因此不再亲自参加劳动而安享晚年了,但是她仍然坚持劳动,耕种田园、饲养牲畜、纺纱织布。
他的儿子多次劝她不要做那么多了,生活能过得去就好了,不要做那么多活了,也该享享清福了。然而,他的母亲却告诫他,不能富而忘本,只有劳动才知道钱财来之不易啊!只有劳动才能使身体健康,做官的也只有劳动才能知道民间疾苦。
从此,杜钦著铭记母亲的教导,勤政爱民而受到百姓的赞许,他的母亲的这种美德被世人所传诵,时任普宁知县张宗崑和训导云志铤闻知后,被杜钦著的母亲的行为所感动而旌与此匾以作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